(原标题:也谈稳定币对当前银行股行情的影响:越迟疑,越上涨)
稳定币,又一个银行业的“鬼故事”形成了。
周五的大跌,市场找到的原因是“预期稳定币会冲击银行体系”。据说,源于美银证券一篇文章,指出稳定币导致银行体系流失6.6万亿美元存款(这里针对的是美国银行业),于是A股银行股又多了一个鬼故事;而且周五银行板块被吓崩了!
这是本博更名为:“一头超超牛”后的第二篇文章!下面开始正文:
一、稳定币的冲击。
其实,由于稳定币主要在美国市场,现在市场主要谈的是美国市场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:
1.存款分流和负债端压力:稳定币凭借高流动性、低门槛和潜在收益(质押获得更高年化收益),吸引活期存款和短期理财资金。2.支付结算业务边缘化:稳定币通过区块链实现点对点实时清算,跨境支付成本仅为传统银行的1/10,时间从数天缩短至秒级。传统“五方支付模式”(如Visa、万事达)被削弱,稳定币交易成本可低至每笔0.01美元,而信用卡交易费率高达300个基点。3.削弱一定的信贷基础(主要针对美国市场)。稳定币发行方需持有等值储备资产(如美债、现金),导致银行可贷资金减少。每1美元从银行流向稳定币,将产生0.9美元的美债需求,挤压银行放贷能力。
二、银行业的应对。
以上三点冲击,国际银行主要应对如下
1.积极参与稳定币发行;摩根大通(JPM Coin)、渣打银行等已推出机构级稳定币,聚焦B2B跨境结算。预计银行系稳定币份额将从2024年的28%升至2030年的60%。2.技术融合和基础设施升级;银行将区块链嵌入后端系统,实现资产代币化和实时清算。例如,摩根大通Onyx平台支持代币化股权交易,法国兴业银行推出欧元稳定币项目。3.转向高附加值服务;银行剥离标准化支付业务,强化复杂风控、财富管理和政策合规能力。例如,香港银行通过“监管沙盒”探索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的融合场景。传统盈利模式从“存贷利差”转向“服务费收入”,如托管、合规咨询等。
三、稳定币的缺陷。
其实稳定币具有天然缺陷,主要体现在;
1.不具备信贷创造能力,只是一种预付凭证;稳定币不产生利差,不像银行存贷业务;
2.存在较大系统性风险。一是治理结构不透明,若稳定币发行机构治理不完善,或决策集中于少数人手中,可能影响用户对项目的信任。二是信息披露不足,投资者和用户无法获得足够信息评估稳定币的信用与风险状况,易造成恐慌或舆情风险。三是资产储备不透明,如果稳定币的锚定资产储备不透明或审计机制不健全,用户对其价值稳定性的信任可能动摇,导致脱锚风险。四是托管风险,储备资产托管方若出现违约、破产或技术故障,可能导致稳定币价值丧失或用户无法赎回。
四、通俗一点看资产代币化收益(RWA资产)。
我们可以把资产代币化收益权看作是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,而且是私人机构发行的,用代币认购的,其中的风险符合:相对高风险,相对高收益。感觉是不是有点像p2p产品,不过借款方发放的是虚拟货币代币,出借方出借的是央行法币,如果缺乏监管,跑路时,借款人一样无法收回本金。所以,稳定币用在美国国债市场,可能有效解决了美国国债认购问题,但是用于其他领域,得好好想想几年前中国的p2p了(如果美国市场有金融风险,稳定币变相p2p可能会成为导火索)!我们先抛开阴谋论(稳定币是美国用来对付中国金融体系的关键牌)不说,看目前中国态度,还是观望。中国尚未开放稳定币的境内合规发行,离岸人民币稳定币(如香港试点)规模较小(目前流通量仅约2000万元人民币),且主要面向跨境支付场景,对内地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。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庞大(2024年人民币存款超280万亿元),但资本管制和数字人民币(DCEP)的推广降低了稳定币对国内存款的分流风险。相比较而言,美国银行体系因高度市场化和稳定币的普及更易受冲击。
以上是从基本面谈了稳定币的影响,可以看到的较为清晰的路径是从影响到融合发展,银行业会被改变但是无法替代。目前稳定币对中国银行业负面影响很小,也许,会增加银行的机会,比如资产币值化(哪家公司比银行业的资产更多),比如附加业务,比如托管、咨询,中介等。所以目前谈稳定币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意义不大。资金面而言,稳定币分流的是中风险资金,无法冲击目前购买银行股的稳定收益型主流资金,何况国内前几年p2p的产业链崩溃会很影响资金认购情绪。所以,我们遵从趋势。趋势不会轻易形成,亦不会轻易改变,银行指数目前处于上升的阶段,且资金认同度刚刚起来,任何利空都进一步加剧场外资金的犹豫情绪,后面再进来成本更高,也就是越迟疑越上涨!
@今日话题 @雪球创作者中心 #今日话题# #创新药持续走强,药明康德冲击涨停# #稀土股延续强势,北方稀土市值破千亿# @单缥烟 @villike @夏虫不可语冰- @Leon-价值投资 $银行(BK0055)$ $证券(BK0057)$ $白酒(BK0088)$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